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10/14第三場影展文字記錄

  10月14日,第3場次要播的電影《Sepet》因為版權因素,緊急換片。透過大馬朋友的協助下,我們找到了大馬獨立製作單位KOMAS所製作的8部短片,作為《種族互動》單元的播映影片。片子雖經更換,但是影片可討論的元素還是一樣,希望讓大家開始回顧與反思自己與友族的關係與互動。

  成立於1993年的KOMAS,一直持續用傳播的力量為邊緣社群與人權發聲。知道我們辦這場影展的理念後,覺得應該多鼓勵海外游子多關心自己的國家,決定不收我們片子的費用,謝謝他們。

  KOMAS的8部短片,由不同族群的導演所拍攝,更能完整展現馬來西亞目前的真實面貌。這8部短片從生活經驗出發,除了討論種族課題,也觸及了馬來西亞的社會、政治、文化等面向。

  這場的觀眾,不多,約有30名,但是台灣觀眾與馬來西亞觀眾的數量卻是非常接近的。感謝到來的台灣觀眾,感謝你願意踏出第一步來認識馬來西亞;感謝到來的馬來西亞朋友,感謝你願意跨出一步來重新認識馬來西亞並思考自己與友族的關係。

  在影片的討論環節,主持人黃書琪一開始即分享其自身與印度鄰居相處的經驗。她發現,刻板印象一直是各族群無法融洽交流的原因,其實只要願意去瞭解友族,就會發現到很多刻板印象是不正確的。

  會中有人提問,大馬華人經過好幾代都仍要以語文的民族象徵來成為一個群體的樣子,以便可以跟國內其他族群分隔開來,但又很想完全融入大馬社會,這是不是一種矛盾?

  另一參與者認為,華裔學生必須走出自己的圈子,多看英文、馬來文報章。因為,有些基本資訊甚少出現在中文媒體。舉個例子:除了一般國民中學與獨立中學,許多大馬華人並不知道其他類型的學校──全寄宿中學、理科中學、科技高中(Teknik)、技職高中(Vokasional)等。除了大馬,沒有一個國家會出現「國民不清楚現有的教育體系」這種情況吧!會上也有馬來西亞國立大學畢業的學生與大家分享他的看法,她說,其實不管大馬實施固打制或績效制,國立大學並不如想像中的難考,只是看華裔學生願不願意嘗試申請。

  也有與會者提出了運動場上的例子,因為在運動場合上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種族不分彼此地為同一個目標努力。而在政府醫院裡,各族醫護人員不分膚色地照顧病人,若身歷其境可感受到友族友善純樸的性格。

  唯有跳出自己的框框,才能走出泛種族化的新格局。我們不應該用種族沙文主義來「保護」自己,因為自大的另一面其實是自卑。

  電影播完,討論會也散場,但是我們還是留下座談會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慢慢思考。

1. 如何區別「我」及「他」?

2. 語言是種障礙嗎?

3. 不同種族因為沒有共同興趣,所以有隔閡?還是另有他因?

4. 到底馬來人是文化上還是政治上的定義?(追溯馬來人歷史,Bumiputera一詞在80年代才出現)

5. 海外華人包括大馬華人,是否如蝗蟲過境般將所到之地的財富通通搜光,不給別人留個發展空間?

6.真正的bumiputera-大馬原住民備受忽略,而其中一個語言Bugis也即將消失了,大馬人可曾關心?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是最後一天突然掉眼淚的學妹~
我想看komas~有什麽辦法跟你們拿cd??
synlim54@hotmail.com

謝謝~

 
TEMPLATE HACKS AND TWEAKS BY [ METAMUSE ] BLACKCAT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