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10/13第二場影展文字記錄

  第二場影展,在隔了兩週後,終於再度登場了。10月13日的場次,播映的片子為《大榴槤》,用紀錄劇情片的方式來看513事件、ISA法令和茅草行動等議題。

  這部片子以1987年10月18日,一個士兵拿著M16在吉隆坡狂射事件帶入。導演訪問了許多受訪者,但是每個人對事件的記憶、猜測、了解的原因都不同。就如被遮蔽的歷史事件─513一樣,官方有官方的版本,民間有民間的說法。

  1987年可以說是馬來西亞人權歷史上污點重重的一年,政府引用ISA法令,沒有經過審訊就逮捕了百餘名不同種族不同背景的人士,三家不同語言的報紙被吊銷執照。有人說此事源於教育部委派不懂華語的教師到華小任高職,引起社會不滿逐採取這個強烈的行動;但是另有一說是,此事是巫統黨爭之下的犧牲品。

  在進入討論之前,其實很多在場者都對茅草行動沒有印象,除了年齡的關係外(茅草行動發生的時候,很多在場者其實連幼稚園都還沒上),課本上也不見這段歷史。

  聯盟成員黃書琪的母親是華小老師,她對茅草行動的印象,來自母親載她上學路上的談話,那時候,她的母親憤憤不平地說:「派不諳華語的教師到華小任高職,是要消滅華小。」她承認,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她也曾經是一個華文沙文主義者。

  但是長大後,回望上述事件,她會去思考,政府的用意是什麼?她舉宏願小學的例子指出,我們應該先了解政府的出發點為何,政府的立意也許是好的,然而傳到民間,卻成為不利於華小的政策,但是她也提醒,實際執行面是否與立意良善的目標契合,也是必須關心的一件事。

  主持人姚文傑則與大家分享他與外公的談話。當他問外公關於513事件時,外公告訴他,以前的種族關係沒有這麼緊張,這些緊張的關係都是政治人物建構出來的。

  其中一名與會者林璦婷的論文探討的是513事件中華人的記憶,她說,在進行訪問中,很多原本的受訪者都以不方便、不知道、不清楚來拒絕她的訪問。就算有受訪者願意受訪,所給予的資料也是有限,可見受訪者還是有很多顧忌,這導致她的發現與政府版本的說法沒有多大的差別。

  也有來自台灣的觀眾參與這場討論,她認為馬來西亞的現況與台灣70年代的黨外運動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她以台灣黨外運動最後終於成功來勸勉大家要對馬來西亞的民主運動抱持希望。

  在馬來西亞唸大學的時候積極參與學運與烈火莫熄運動的譚貞潔也與大家分享她在大學時代的例子,她說,那時候她的車子貼滿改革的貼紙,總是被認為是馬來人的車子,因為華人一般被認為是對政治冷感。她說,其實馬來西亞目前有一些團體如動力青年、學運等都積極與其他族群的團體交流合作,所以馬來西亞民主運動的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一位遠道從交大來參加影展的觀眾指出,馬來西亞華人應該走出去,讓友族了解我們。我們應該讓其他族群知道,為什麼我們需要辦馬來西亞華文獨中?獨中是什麼東西?董教總也應該與其他族群的教育團體互相交流,讓大家了解華文教育的體系與訴求。

  其實,這些影片、這些討論都只是一個起點,我們希望可以藉此挑起大家去思考自己與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的關係,因為馬來西亞是我們的國家,也需要我們一起努力,讓它變得更好。套句主持人文傑的話來總結:「在馬來西亞的時候想離開,但是離開之後才發現,除了馬來西亞,沒有其他國家是我的國家。」

沒有留言:

 
TEMPLATE HACKS AND TWEAKS BY [ METAMUSE ] BLACKCAT 1.1